九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 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

冷沁心脾,愛玉子
農諺 :「十月小雪雪滿天,明年必定是豐年。」以中國黃 河流域來說,進入十月中後,天氣越來越冷,水氣結成雪,因 為才剛下雪,降下的是細小雪花,所以才有「小雪」之稱。這 個節氣若降下雪花,意謂著來年雨水充沛,不致發生乾旱,也 透過冰寒,將土壤內有害的細菌凍死,水氣也助於有機分解, 肥沃土壤,明年必定是豐收的一年。 原生於海拔800-1800公尺的台灣愛玉,便是需要四季分 明的氣候才得以結實成果。高雄桃源山區因南橫公路沿線的地 緣關係,早期桃源在地居民即會以當地野生的愛玉製作成飲 品,提供來往遊客消暑清涼飲用,直到八八風災豪雨造成南橫 路斷,大地休養生息,農民再度返回到山上,穩定愛玉的生長 及收穫,至今仍持續在山坡田野間供應台灣各地冰品店家沁涼 的愛玉甜品,而愛玉的成果過程與大地產生一種良善的循環關 係,這顆綠色果實所給予的知識力不容小覷。在六龜寶來溫泉 街上,即有一家以愛玉為主題的店家,並結合高雄其他食材設 計各式甜品,提供賞梅、泡溫泉遊客休憩,愛玉入口滑嫩順 口,簡單滋味卻隱藏著不平凡的故事。
樹間果實,揉水成凍

無論在城市或是鄉間,巷弄、街口、大樹下、挫冰店…,都不 難發現愛玉的蹤影,每當炎夏酷熱難耐,坐下來吃碗檸檬愛玉凍, 檸檬的微酸和著愛玉的柔嫩,清涼入口滑過食道,如同坐在山林間 感受涼爽悠靜。這道平民小吃「愛玉」看起來簡樸,但一點也不能小看。愛 玉為桑科榕屬,常綠蔓性藤本植物,桑科植物大多有白色乳汁,榕屬的特徽為隱頭花序,其果實便稱為隱花果,我們熟知的榕樹、無 花果、薜荔等都是桑科榕屬的植物。

愛玉原生於中低海拔山區,又稱為玉枳、枳仔、草枳仔、澳澆,是台灣特有亞種,全世界只有台灣有,根據文獻《臺灣通史》,愛玉被發現的由來也挺有趣味。清朝道光年間有位福建同安鄉商人經常往來嘉義及附近山區從事山產 生意,當時交通不便需拔山涉水,一日天熱口渴以溪水止渴,見水面成凍,捧水飲下瞬間涼沁心脾,心想這暑熱哪來有冰,仔細觀察 發覺溪畔旁藤蔓有一成熟果實掉落溪中,將果實揉洗後分泌大量果 膠,色如瑪瑙,便拾回家製凍,加入糖、茶更有滋味。商人的女兒 名為「愛玉」,於市面販售此凍,大家飲而甘之,民眾逐稱為「愛 玉凍」。

愛玉和薜荔無論是葉子,果實形狀也像,連橫在《臺灣通史》 說愛玉又補充:「即薜荔,性清涼,可解暑。」其實是有誤,學術界一直缺乏研究這鄉土果實,直到1904年日人牧野富太郎發表論文才指出愛玉是一新種,訂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他在當時地名為嘉義廳下打貓東頂堡生毛樹莊(現嘉義縣梅山鄉)平地採集得之愛玉子標本,現代學者大多認定愛玉是薜荔的變種。但因愛玉僅產於台灣,在國外類似愛玉凍的食品皆為薜荔子所揉洗而成,如新加坡的文頭雪、武夷山的薜荔凍。

為何只有台灣能產愛玉呢? 苗栗農改場解釋,中國僅有少數愛 玉植株,然而單有植株還不夠,還必須要有授粉媒介「愛玉小蜂」才能完成授粉工作,而愛玉小蜂只存在台灣,讓台灣在愛玉相關產品有難以複製、取代的優勢。依農糧署105年度統計,台灣愛玉種植面積近600公頃,年產量為635公頓,以嘉義阿里山及高雄桃源、那瑪夏區域的產量居前三位。 氣候一年比一年炎熱,愛玉不再只是炎炎夏日消暑盛品,除了主成分是水,其富含果膠與果膠酵素,是水溶性的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還可去除體內過多的油脂,也有助整腸通便,是台灣特有的手洗美味。
